河津舊時的民居院落以四合院為主,傳統的四合院形式多樣,家境殷實者可以多所四合院并置。兩個四合院串聯叫二進院,俗稱二串,三個四合院串聯稱三進院,俗稱三串……多者可達五進六進。除串聯外還有其它布局。平民百姓之家,完整的四合院并不多,多進更談不上。他們的院子多為三合院即三面有房,有的僅兩面有房或一面有房。四合院是典型的封閉式院落,四周由房屋的后墻及圍墻包裹,一般不朝外開窗,大門一關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體。日軍占領時,一些有錢人家為安全起見在自家四合院上方加罩一層鐵絲網,使整個院子成了一個密封的籠子。本區傳統的四合院一般都不很大。正房與門房(南房,亦稱倒座)各為五間,廂房各三間。也許是為了節約空間,院與院之間不留空隙,這樣便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房屋式樣——單坡房,俗稱“蹶尾”。這種房通常是和鄰居家的房子(同樣是單坡)背靠背,共用一面山墻,房脊高高蹶起象一個尾巴,故稱。80年代以后,此種房子已不再有人建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