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的刺繡,始于何時,無從考證。民間刺銹廣泛流傳于農村家戶。舊時,農家婦女人人皆能刺銹,主要用于裝飾家庭居室、香囊佩帶、衣服領口、袖口、裙邊、飄帶、披肩、帽子、圍裙、耳套、裹肚、手巾、腰帶及床上用品等。其特點是樸實不嬌作,健康不浮華,單純不單調,在色彩上多采用強烈對比法,大紅大綠,大藍大紫為底色,而繡出的紋樣則用淡雅的色澤,使之在對比中求得協調。在針法上多種多樣,主要有鋪針繡、平針繡、纏針繡、散針繡、打稿繡、套和繡、盤金繡等。另外還有盤銅絲繡和珍珠玻璃繡等。根據內容和用途,采用不同的針法,各得其趣,形成風格各異的繡品。 80年代以后,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出現了機器刺繡和電腦刺繡,并得到廣泛應用,在效率、花色、品種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。